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英才

郭生祥——从放牛娃到信用经济学教父

2013-08-12 16:08:09

    

郭生祥,男,1968 年出生于洪湖峰口,现为澳大利亚籍华人。1988 年第一次出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中的最后一拨出国学习金融的。他走遍世界,通过搜集数据、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用16 年时间架构起庞大而复杂的信用经济科学体系,是信用科学研究者,精算师和金融博士,被业界称为“信用经济学教父”。现为澳大利亚储备银行OMO 市场主任精算师,澳大利亚精算软件师协会主席、澳大利亚精算师协会荣誉主席,澳大利亚创新研究院董事,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会长,澳中文化促进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国内外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顾问。
 
他被称为“信用经济学教父”,他是澳大利亚储备银行OMO 市场主任精算师。

他的人生由书本起航,因创新而精彩。

一辈子读书,郭生祥把这称为一种盗取普罗米修斯智慧之火的艰辛旅程。而创新则能让平凡人的生命丰满起来。性情中的郭生祥一方面与世无争,有着典型悉尼人的自由散漫特征,另一方面献身科学,有着西方人宗教般的执着与热忱,他自述有着“简单的个性和效率的人生”。

从书本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数学到经济、从行为研究到脑物质研究、从科学研究到信仰研究,郭生祥一步步地从江汉平原的放牛娃成长为信用经济学教父。

历经16年潜心研究信用经济学

提起郭生祥,有这样一个光环总是与他如影随形,那就是“信用经济学教父”。

因为喜欢信用研究,从1988 年起,郭生祥历经16 年,潜心于信用经济学研究。曾经有人怀疑有那么长的时间吗?

“有。而且从那之后,10 年过去了,我还在研究这个课题。”郭生祥的信用研究里,时间仿佛是凝固。郭生祥说,自己对信用的研究,一是从信仰的角度,二是从交易的角度,前者与根本的诚信有关,后者与趋利避害有关。

信用研究久了,他就把研究的范畴进一步扩展。“我注意到人脑中有一种进化物质,与人的信任有关系,比如信不信、信什么,其实在人的行为和脑海中,有一种客观地物质沉淀和反应,这与人的遗传、基因、物质进化有关系。”

这样,郭生祥把自己的研究推广到了脑神经研究、行为学研究以及数学中的概率、排列与组合研究。在这些领域,他开创了很多新的研究,因此,他先后成为了信仰比较学、货币精算、信用精算、金融中心学、发展悖论、信用物质、信用数学等许多领域的开创者。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而不平坦的。郭生祥说,在他的研究道路上,既有不少奇迹,也有很多难题障碍。“ 最大的阻力是知识的缺乏,精力不够用。信用研究涉及范围广,每涉足一个领域,相关的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郭生祥感慨,这不仅需要时间、精力,更需要耐力!

皓首穷经,喜欢就是一切。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忱,让郭生祥在信用研究的路上有勇气披荆斩棘,成为信用研究的守望者。

比较优势货币精算如鱼得水

有人介绍郭生祥是经济学家,有人介绍他是国际金融专家,这时候郭生祥总是笑着纠正,他是精算师。

精算师需要数学、金融、经济学专业知识。有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精算师的门槛,一个精算师,半个数学家。不少人会自然而然的认为,郭生祥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然而,郭生祥这“半个数学家”一开始的数学成绩却并不好,“有时候考一百分,有时候却只能考‘零鸡蛋’”。成绩反差为何会这么大?郭生祥解释,“考试的时候,凡是死记硬背的部分就是低分,而创新的部分毫无疑问的就是高分。”

“初中学习函数时,多数同学习惯在第一象限画图,我却喜欢画到别的象限,有几次老师误以为计算错了,直接打了大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数学都提不起劲。后来老师发现我改动后得出的答案也正确,从那以后就经常得高分,甚至满分。”说起这一段经历,郭生祥还记得班主任的评价,“郭生祥有一种极强地求新求变思维和习惯。要是以后留学美国会如鱼得水。”

而班主任当初一句评价,在几年后郭生祥留学美国时得到了验证。

1990 年,郭生祥来到美国进修冈查加大学金融博士学位。“那时候我发现大多数的美国人数学都不好,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成了矮个子里面的高个子。”郭生祥说,自己是一个善于发现,包括善于发现自己长短处的思考者,并且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

“ 创新是数学的灵魂,而创新也正是我的长处。”于是,郭生祥凭着对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偏好,很快如鱼得水,在别人选择金融、经济的时候,他选择了货币流量学,货币精算的前身。

郭生祥家里人口多达9 人,出生于大家庭的他自小就本能地懂得如何用最少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功效,这是郭生祥式的“ 效率人生”。专注比较优势,放弃比较劣势,这也是他的精算学研究出发点。后来他基本、系统地构建了货币精算、信用精算的框架体系,充分地发挥了他的框架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本事,在业界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根在这里故乡是他最深的眷恋”

郭生祥曾获得过无数个奖项,他说,“大多数我都不记得了,证书不知道遗忘到哪里,奖金早被用完了。”但全国侨联在2012年颁发给他的“建言献策”特等奖却让他引以为荣。“祖国侨联给予的这一殊荣,证明着我的根在那里,这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是我毕生的骄傲。”郭生祥说。从全国侨联到荆州侨联,他都有很多朋友,有的称他为大哥,有的他称之为大哥。

在海外20 多年,即使长期远离祖国,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机构,也开始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从上世纪1999 年起,郭生祥先后给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全国金融系统、原外贸部系统、北京市政府、福建省政府等单位讲学。

郭生祥一直强调,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最好远离一些虚名好,沉下心来多做学术研究,多出成果。而一个民族理性、务实也才是最优秀的品格。”事实上,他也在一步一步践行着这一信念,就像他不记得那些锦上添花的奖项,单纯地只做一名学者,简单化的处理一些人和事,很多事情不计较回报、不计较心得、不计较感受,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只管做就是”。

“我有上百个干儿干女,他们都是在澳洲读书的中国小孩,在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上,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照顾他们。”说起那些他尽心照顾的中国小孩,郭生祥难掩骄傲之情。海外二十多年,他还给海南、湖北、西藏等地捐赠了不少款项。

每当讲学时,郭生祥总是深情的自我介绍:“我是江汉平原上的放牛娃”。故乡的亲情、友情永远是他最深的眷恋。生长于水乡泽国的郭生祥喜欢水,他说自己的人生就像水一样,纤柔、包容以及不舍昼夜的前行,才使自己最终流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