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英才

李钧——美国华裔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2013-08-27 16:32:58

 

李钧,男,1962年出生,祖籍江陵。1979年,考入武汉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现隶属于武汉大学的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医生。1991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从事细胞膜转运载体、通道和受体蛋白的研究;1998通过美国临床医师资格考试,1999年,进入临床领域的精神病学,2002年,获得纽约州的行医执照。2003年至今,曾就职于纽约多家医院、社区诊所和养老院,从事精神病学的临床医疗服务。现主要致力于精神病咨询与私人诊所方面的服务。

读研期间,他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角膜神经支配研究课题;赴美求学期间,他将目光锁定在美国华侨中鲜有人触及的精神病学;从医期间,他打破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忧郁症的常规,引入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 

    作为活跃于美国纽约的一名精神科医生,李钧的经历多多少少都透露出一点不走寻常路的味道。而他却觉得没什么不同,自己只是走了应该走的路。 

    角膜的神经支配研究成果创“国内首次”

    1986年,在武汉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个实验室里,一位在读的研究生正熟练地操作着一架高倍显微镜,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显微镜下的切片……这位青年就是如今活跃于美国纽约的精神病医师李钧,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最初的研究方向竟是角膜的神经支配,甚至在读研期间,他对角膜神经支配的研究成果还开创了“全国首次”。 

    据介绍,角膜感觉为全身最敏感的组织之一,它不仅具有保护眼睛的作用,同时,角膜营养也依赖于完整的感觉神经支配。李钧在国内首次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角膜丰富的神经支配,以及其在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了解许多角膜病患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单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可引起典型的角膜感觉下降,各种眼科手术,如角膜移植术、白内障摘除术等以及角膜接触镜的广泛应用,均可引起角膜感觉的减退。 

    李钧回忆,在当时,国内角膜领域的研究总的来说算是刚刚起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不过,他自小就喜欢挑战,而且每一次挑战都会让他有所收获。好比此次角膜神经支配科研课题,他不仅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文章还被当时国内的主要眼科医学期刊发表。 

    在成绩面前,李钧总是一副淡定表情,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他说,1962年,他出生于江陵县一个普通家庭。1979年,考入武汉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一个普通人走过的一条普通路。”李钧说着,爽朗地笑了。

    然而,在李钧的人生道路上,他也会给人一些出其不意的决定,好比大家都认为他会在颇有作为的眼科领域发展的时候,他却将方向指向了别处。

    义无反顾进军精神病学临床领域

    1987年,在武汉同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李钧就职于现隶属于武汉大学的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从事临床工作。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深化研究课题,1991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跟随世界著名角膜水通道专家JorgeFischbarg教授,从事细胞膜转运载体、通道和受体蛋白的研究。 

    “通过学习,我接触到了细胞膜转运蛋白、通道和受体方面研究的最新知识。”李钧说,在那段时间,他得到了更丰富的知识给养,自己不仅获得了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开阔了在医学领域的视野。在导师的指导下,他还撰写了多篇角膜研究方面的论文,并发表在一些非常著名的国际眼科学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期刊杂志上。 

    随着视野的开阔,李钧更加深刻领悟到医学研究是为患者服务这一终极理念,他迫切希望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领域。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美国临床医学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讲中文的精神病医生十分缺乏,“我是不是更应该去做一名精神病医生?”李钧突然冒出的这一想法着实也让自己吓了一跳,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先前的诸多努力和成绩。 

    但李钧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他说,精神病学是中国医学教育的一个薄弱点,精神病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被人们接受,尤其对于华裔移民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寻求早期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于是,1999年,在华裔患者的呼唤声中,李钧开始将努力方向转向了精神病学临床领域。 

    然而,在美国,李钧是一个外国人,为了达成自己做精神病医生的心愿,他必须先通过美国临床医师资格考试,并要参加四年临床住院医师培训。这还不算什么,难的是培训过程中对精神病学专业术语的理解。李钧说,虽然他的目标是服务华裔移民,但整个培训过程用的全是英语,所以在最初培训的日子里,他几乎是硬着头皮在听。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耐性,在漫长的培训过程中李钧逐渐游刃有余,在培训的第三年,即2002年,他便顺利地获得了纽约州的行医执照。

    用心守护美国华裔患者心理健康

    在日常医疗过程中,多角度、以研究心态看问题已深深植根李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解释说,多方面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病情的发展是进行正确而有效地治疗的关键。他清晰地记得,让他第一次体会到这种重要性的是一位在他培训期间遇到的女患者。

    她是一位自幼移民美国的俄国人后裔,患严重产后抑郁症。在找到李钧之前,这位患者一直通过使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未见任何好转。“事实上,当她的抗抑郁药剂量增加时,她的症状反而变得更糟。”李钧说,在治疗过程中他了解到,这位患者六岁时,她的奶奶就说她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她还透露,自己曾经经常吸食毒品,有时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曾导致她的丈夫受伤并进行手术治疗。听到这些,李钧清楚地意识到,这位患者不是单纯患有抑郁症,她的病史更符合一种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的情况。李钧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后,便停止了让她服用抗抑郁药,而改用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药物进行施治。“后来,她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她和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样好的治疗效果令她及家人都十分吃惊。”李钧满足地笑着说。

    众所周知,精神病患者情况复杂多样,所以在行医过程中李钧几乎每天都会碰到疑难病症,他说,这个时候就需要以做研究的思想和态度去处理,所以他会在为每一位病人治疗前先画上几个问号。在他看来,只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之后,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才会有效地避免漏诊与误诊,治疗才会达到有的放矢、药到病除的效果。

    如今,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钧对常见精神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诊疗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说,虽然多年的付出很辛苦,但感到很值得,因为他通过努力帮助了许许多多有需要的华裔精神病患者,实现了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技能服务于患者的终极梦想。

    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始从事精神病治疗到目前为止,李钧已为近千名华裔患者诊治过,并获得了较好治疗效果。但他说,自己不会止步,他的下一个梦想是,通过寻求奖学金或科学基金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化对疑难及特异的精神病症的理解、诊断与治疗,以更好守护美国华裔移民的心理健康。